在这种变革的环境下,质量经理们不仅需要适应变化,更要在解决方案上做出突破。21世纪的质量管理不再仅仅是掌握复杂事物,而是要学会驾驭真正的复杂性。这意味着,传统的独立问题解决方法需要融合并发展出更为统一、灵活和创新的应对方式。这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保持竞争力的必要路径。
其中一个成功的例子是将“人力与组织绩效”方法(HOP)与“根本原因分析”(RCA)相结合,以获得更加全面的洞察力和解决方案。让我们通过一个虚拟的质量管理案例,来深入探讨如何将这些新兴方法融入到质量管理的实际应用中。
应对质量管理挑战
质量管理不仅仅是解决单一的问题,它往往涉及多个复杂的维度。我们通过一个虚构的例子来讨论质量管理中的挑战,并探索如何有效应对。
1.案例背景:螺母热处理问题
假设一家喷气发动机制造商在例行审核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一批本应经过热处理的螺母,竟然没有得到适当的处理。这批螺母由供应商A提供,而供应商A将热处理工序外包给了供应商B。然而,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一个错误,导致部分螺母没有经过热处理。
具体来说,供应商B的白班技术人员只完成了部分热处理工作,但当夜班的技术人员接手后,他们误认为热处理已经完成,未经核实就签署了相关文件,并将这些螺母打包送回了供应商A。
供应商A在接收到这些螺母时,依赖供应商B提供的文件,没有进行硬度测试,而是直接将螺母发给了发动机制造商。更糟糕的是,发动机制造商之前已经将供应商A认证为“码头到库存”供应商,这意味着这批螺母可以绕过常规的进货检查程序。
这个问题直到定期审核时才被发现。当审核人员发现一些螺母没有通过硬度测试时,进一步调查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性。原来,这批螺母中混杂了经过热处理和未经热处理的部分,导致了可追溯性问题,并立即启动了紧急调查程序。
2.关键问题:多方责任和缺乏有效检查
这个例子展示了质量管理中可能遇到的多方责任问题。供应链中的每一环节——从供应商到制造商——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而其中任何一环的疏忽都可能导致问题。供应商A和供应商B之间缺乏清晰的沟通,且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导致了这一事件的发生。
同时,制造商的“码头到库存”认证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让这一批螺母避开了必要的质量检查,进一步放大了问题的风险。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质量管理不仅仅是识别单一缺陷的问题,它还需要全面考虑整个生产流程中的每个环节,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检查和沟通来防止类似问题的发生。
责怪罪人——为什么这种反应可能适得其反
在面对问题时,许多团队的本能反应是“找出罪魁祸首并加以指责”。这种反应在制造业中尤其常见,往往导致一连串的责任追究:监管机构惩罚主要制造商,制造商施压供应商A,供应商A责怪供应商B,最后供应商B再对技术人员进行处罚。看起来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对吗?然而,真相远比这复杂。
1.简化问题的危险
经典的根本原因分析技术,例如“五个为什么”,往往将问题简化为一系列因果链条,剔除了许多潜在的重要因素。这些方法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有效,但当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复杂情境时,它们可能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比如,五个为什么和石川鱼骨图常常让我们把“人”看作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导致过于简单的解决方案——再培训、提醒、强化措施,甚至是纪律处分。
2.聚焦人为错误的盲点
过于集中在人为错误上,可能让组织忽视了更广泛的系统性因素,这些因素才是真正导致错误发生的根本原因。例如,在刚才提到的螺母热处理问题中,如果我们仅仅责怪操作员或夜班技术人员的失误,我们就可能错过了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流程管理不严、信息沟通不畅等因素。
3.问题的潜在风险
真正的风险在于,如果我们过于依赖这一简单的“罪人找出法”,而认为问题就此得到解决,我们可能会忽视那些仍在潜伏的系统性因素。这样做看似让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实际上,它可能只是把问题暂时掩盖了起来,潜在的风险仍然存在,随时可能重新爆发。
时间压力的影响:如何快速应对往往导致深度不足
在质量管理和问题解决中,我们常常面临着时间压力。在问题发生时,往往需要迅速找到答案并采取措施,调查和分析的时间被压缩在极短的时限内。
1.快速应对的代价
这种紧迫感常常促使组织将目标转向“证明已采取行动”而非深入学习和根本改进。这种“应急反应”往往以牺牲更全面的分析为代价,导致焦点从真正的问题转移到合规性和应对外部压力。举个例子,当发现螺母热处理问题时,组织的目标可能变成了如何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而不是更深入地反思和修复问题的根本原因。
2.解决问题的表面化
在这种压力下,解决方案往往是为了“平息”外部压力而非系统性地防止问题再次发生。调查可能仅仅集中在寻找一个单一的原因或责任方,而真正的根本问题却可能被忽视。为了尽快给出答案,组织往往会忽略系统改进和组织学习,导致问题依然有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再次出现。
随着组织在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面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如何将人员和组织绩效(HOP)方法与传统的结构化问题解决技术相结合。尽管这些原则最初在安全领域广受推崇,但现在它们在质量、可靠性和运营管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悉尼·德克尔、托德·康克林、埃里克·霍尔纳格尔和托尼·穆斯卡拉等思想领袖,已将这些理念整合成一套实用的框架,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问题。
1.HOP 原则:重新审视组织学习
其中,托德·康克林提出的HOP(人员与组织绩效)原则,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基础框架,帮助企业思考如何应对复杂环境下的行为和绩效管理。这些原则包括:
错误是正常的:错误并不意味着能力的缺失,而是组织需要关注的信号。
责备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单纯的责怪个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是要找出系统性原因。
背景驱动行为:人们的行为通常受背景、环境和系统设计的驱动,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决定。
学习是强制性的:持续的学习和改进是确保系统健康的关键。
我们如何应对很重要:应对问题的方式决定了组织是否能持续进步。
这些原则不仅帮助组织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复杂性,还促使企业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并促使团队寻找更加系统的解决方案。
2.传统方法与HOP的结合
传统的根本原因分析(RCA)方法存在不足,尤其是在将问题归咎于个体的情况下,忽视了背后的系统性因素。这些传统的RCA技术过于依赖将责任归咎于人为错误,而缺乏对系统和环境的深度剖析。
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HOP和RCA这两者可以互补并共同发挥作用。通过结合HOP的深层次分析和RCA的结构化方法,组织可以更加全面地解决问题,不仅找出问题的表面原因,还能识别并改进系统中的潜在风险,从而有效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
结语:推动质量管理的新进程
在质量管理领域,将HOP与传统的结构化问题解决方法相结合,代表着组织学习和持续改进的新进程。这种跨越传统方法的整合,不仅让问题分析更为全面,也使得解决方案更加精准和长效。组织不仅能解决当前问题,更能不断优化系统,从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内容,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提供专业的管理咨询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助我们的顾客。
邮箱:Marketing@tppconsultancy.com
电话:400 102 1300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