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牌战略的世界里,我们总是被一句话灌输:定位为王。的确,精准的品牌定位能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一席之地——但仅靠这点,还远不足以赢得市场。
你可以讲得出一个精彩的故事,但如果执行结构跟不上战略节奏,品牌就只能停留在PPT里,无法落地,更别提扩张。
尤其当你从单一品牌迈向“品牌家族”时,挑战指数级增长:每个品牌面向的客户不同、渠道不同、节奏不同,你还想用一套中心化的机制管理一切?那很可能不是在强化协同,而是在制造内耗。
品牌定位赢得认知,组织结构决定胜负。
本篇内容将带你跳出“讲品牌故事”的舒适区,深入探讨一个被多数人忽视的核心问题:当你的品牌组合增长到一定规模时,你是否拥有一套足够灵活、清晰又高效的执行架构,来承载它们各自的发展节奏?
我们将拆解:
品牌架构如何随战略演进而演化;
集中管理与分散赋权的最佳平衡点;
不同生命周期的品牌应匹配怎样的组织形态;
如何用分配权力,推动增长而非制造摩擦。
如果你正在打造多个品牌、布局多个市场,那么,请不要只问“如何讲好品牌故事”,更要问自己:“我是否构建了支撑这个故事长期生效的执行架构?”
01 One
战略变了,架构也必须跟着变
在多品牌体系的构建中,我们经常提醒客户:定位决定品牌能否进入消费者心智,而组织架构决定品牌能否真正落地并实现增长。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不再满足于用一个品牌覆盖所有客户,而是尝试实施“品牌之家”战略:围绕不同的客户群体或场景,打造多个独立品牌,以实现更精准的市场覆盖。但我们在大量咨询项目中发现:许多企业在品牌定位层面下了很大功夫,却在组织架构上缺乏匹配的调整,从而严重制约了品牌的执行力。
品牌定位的确重要,尤其在当前广告环境日益嘈杂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关键。数据显示:
品牌想要“被看见”越来越难,想要“被记住”则更难。
但脱颖而出的关键,早已不仅仅是广告创意或精准投放。我们总结出一个核心洞见:品牌要实现跨平台、跨市场、跨产品的规模化,靠的不只是“讲得好”,更要“做得动”——这背后依赖的是一个与战略相匹配的架构设计。
以我们近期辅导的一家科技制造企业为例,该公司在核心底层技术稳定之后,决定拓展多个行业应用场景,围绕不同客户群体建立多个品牌。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执行过程中却频频遇阻:团队职责模糊、资源协调困难、品牌间争抢市场、核心团队疲于应付。
问题的根源正是:战略发生了变化,但组织架构没有同步演进。
我们始终强调:组织架构不是静态支撑,而是战略落地的动态工具。
如果企业仍用“单一品牌、单一市场”的管理方式来运作一个多品牌体系,不仅效率低下,更容易错失窗口期,甚至导致团队内耗,品牌之间互相掣肘。
02 Two
集中还是分散?别一刀切,要看“底层是否相似”
在帮助客户构建多品牌架构时,我们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
“多个品牌该怎么管理?是集中统一好,还是各自独立运营更有效?”
我们的回答通常是:这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关键看一个核心判断标准——你的品牌之间,底层的商业模式和客户特征是否足够相似。
如果你的品牌面对的是相同的客户类型,使用的是类似的渠道,依赖的是共同的供应链和营销资源,比如多数传统快消品企业——那么,适度集中管理,可以带来规模优势、资源整合和品牌一致性。
举个常见例子,一家日化企业可能拥有洗发水、洗手液、洗衣液等多个品牌,虽然面向的细分市场略有不同,但它们共用原材料采购系统、生产基地、电商渠道和广告投放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品牌分工 + 中央运营”的集中型管理模式,更有利于提升效率,控制成本。
但如果你的品牌之间在业务模式、客户需求和市场节奏上差异显著,比如既做B端工业品、又做C端消费品,或同时覆盖医疗、教育和零售等多个行业,那就不能强行统一管理流程。此时,过度集中只会压制个体品牌的市场响应速度,蕞终导致战略落空。
在我们的项目中,有客户基于同一项底层技术,切入了多个行业:一个面向制造企业、一个面向教育培训、另一个则是To C消费场景。虽然“技术底座”是一样的,但每个市场的客户逻辑、销售节奏、信任建立方式、甚至内容语境都完全不同。
如果仍采用“一套中心团队统一管所有品牌”的方式,只会在内部制造更多摩擦——营销部找不到共通语言、销售策略水土不服、预算审批慢、品牌反应滞后。
我们的建议是:品牌架构要随市场异质性而动态调整。不要追求组织上的完美对称,要追求市场上的高适应性。
03 Three
不同阶段的品牌,需要不同的“组织对待方式”
很多企业在构建多品牌体系时,会不自觉地犯一个错误:试图用同一套组织逻辑管理所有品牌,无论新旧、大小、成长期还是成熟期。
但在实践中,每个品牌就像一家公司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我们在咨询过程中发现,那些成功扩展品牌组合的企业,往往都遵循一个基本原则:组织架构不能一成不变,而要随着品牌所处的阶段动态调整。
我们将品牌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分别对应不同的组织支持方式:
1. 初创与试运行阶段(Pilot It → Nail It)
此阶段的品牌还在试水,产品与市场匹配尚不成熟,流程混乱、资源稀缺、成功路径未验证。
蕞佳做法是:彻底去中心化。
放权到一线:品牌负责人要有最大决策权,能快速试错、迭代方案;
单独设立团队:销售、运营、内容、设计等核心职能尽量内部独立;
容忍不完美:流程、合规、标准化要求要有所放松,让“跑起来”优先于“做标准”。
这阶段就像创业公司一样,需要的是速度和勇气,而不是统一规范。
2. 初步放量与早期扩展阶段(Scale It Early)
当品牌验证了基本的市场需求,并开始进入扩张期,此时组织开始面临效率与规模的挑战。
可以有选择地“半集中”一些能力模块,例如:
将通用资源(如投放技术、IT系统、公共关系等)纳入集团服务中心;
保留关键差异化能力(如市场策略、用户增长、内容创作)在品牌内部;
引导不同品牌之间的经验流动,比如用“内部孵化器”机制,分享方法论但不干预执行。
3. 成熟与规模化阶段(Run It Steady)
当品牌的市场模型已跑通、团队稳定、收入贡献可观,这时就可以进一步通过集中资源来获得运营和成本的优势。
适度集中、提升效率,是这一阶段的关键词。
整合后台职能:如法务、财务、人力资源、客服中心;
构建统一工具平台:如CRM、BI系统、供应链协同工具;
制定“品牌共识”手册,确保每个品牌在不失个性的同时,遵循统一的价值观、文化底线。
但要注意——集中不代表僵化。要留出“局部例外”的弹性,否则就容易抹平品牌差异,失去多品牌的战略意义。
4. 平稳经营与再孵化阶段(Regenerate or Reinvest)
部分成熟品牌进入平台期后,其任务就不再是“跑得更快”,而是如何“为集团积累资源”,并反哺集团再孵化新的品牌。
此时组织应从“控股母体”角色转向“风险投资人”角色:
生命周期不是线性的,管理也不能“一刀切”。我们在多个客户项目中反复验证:那些“愿意根据品牌阶段灵活调整组织策略”的公司,才真正具备多品牌持续成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