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Three
如何通过预防性措施避免质量问题反复发生
企业已经建立了各种检查、设立了很多规章制度,但质量投诉依然不断。问题的关键在于,预防质量问题并不是“靠检查堆积”,而是要抓住两个核心要点:
1.消除容易出现人为错误的情况
2.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则,并确保所有人遵守
下面我们逐一展开。
1.减少人为错误:别让“大脑开小差”
人类并不是完美的机器,而是容易受到假设、经验和直觉影响的“感性动物”。这意味着在识别情况、判断、执行的每一步,都可能出错。
比如经典的“视觉错觉”:两条线看起来长短不同,其实一模一样;同一块棋盘上的格子,明暗不同,其实颜色相同。大脑会被过往经验“欺骗”。制造现场也是如此,一个零件摆放位置不同,可能就会让人误判尺寸或状态。
这类失误的根源就在于:人类在高负荷、复杂信息和惯性思维下,极容易出现判断错误。
那么,如何降低人为失误?
减少依赖直觉:能用量具测量,就不要只凭肉眼判断。
标准化与流程化:明确操作步骤与判断标准,避免因“每个人习惯不同”而造成差异。
用系统替代个人判断:能自动化的任务交给机器,能用清晰指令的就不要靠口头传递。
一句话:不要奢望员工不犯错,而要打造一个“让错误更难发生”的环境。
2.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则,并确保遵守
很多质量问题,并不是因为没有规则,而是因为规则形同虚设。
据业内经验,70%~80%的质量问题都源自“没按照规定做”。但为什么规则没被遵守呢?原因常见有三类:
1.规则本身不合理:制定时没有考虑操作便利性,结果“想遵守也很难”。
2.分析不彻底:措施只是临时补丁,没触及真正原因。
3.文化缺陷:员工不敢指出问题,或者指出了没人重视,久而久之大家都失去了改变的意愿。
因此,真正有效的规则必须符合三个原则:
听取一线意见:流程要让执行者觉得“做得到”。
领导以身作则:负责人必须带头执行,树立榜样。
持续验证改进:定期检查执行效果,如果发现难以落实,就要优化流程,而不是责怪员工。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闭环:收集一线智慧→ 制定规则 → 全员遵守 → 持续优化。
3.质量文化:别让“显而易见的事”被忽略
在我们辅导过的企业里,常见的误区是: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但真正落实时,却往往在蕞基本的环节掉链子。
这让我想起一句业内常说的“质量与安全ABC”:
A:这很显然(Apparent)
B:别取笑我(Basic)
C:好好做(Careful)
很多时候,真正决定成败的并不是复杂的技术,而是这些“显而易见的小事”。而能否把“人人都知道的事”长期坚持好,恰恰是优秀企业和一般企业的分水岭。
预防质量问题,不是靠层层检查去“堵漏洞”,而是要从源头减少错误发生的可能性,并打造一个全员愿意遵守、并能持续优化的规则体系。
换句话说:让错误更难发生,让规则更易执行,把显而易见的事做到极 致。做到这一点,企业就能真正把“预防”变成习惯,把“质量”变成文化。
04Four
总结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为什么检查越来越多,投诉依然没有减少?答案很清楚了——因为检查从来不是治本之道。
真正有效的质量管理,是让问题不发生。
·通过客户价值导向,实现品质与成本的平衡;
·通过“自工序保证”,让每一个环节都成为质量的守护者;
·通过预防机制,把错误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质量并不是检出来的,而是管出来的;不是靠层层设防,而是靠流程、规则和文化的内化。
那些能够长期保持高质量表现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会依赖重复检查,而是把蕞基础的事坚持做到位,把蕞简单的道理落实到日常。
质量管理没有捷径,但它会回馈那些坚持改进、踏实走正道的企业。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内容,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提供专业的管理咨询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助我们的顾客。
邮箱:Marketing@tppconsultancy.com
电话:400 102 1300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