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Five
跨部门协同:利润的“编织结构”
从全局来看,成本管理之所以成为企业利润的核心支柱,是因为它贯穿了所有业务流程与部门。
它不再是一个独立活动,而是一种贯穿产品企划、设计开发、采购、生产制造、物流销售的“编织式管理结构”。
在这种体系中,每个职能部门不再是孤立的“竖线”,而是与其他部门形成“经纬交织”的关系。
例如:
·开发部门在设计阶段就与采购协同确定目标成本;
·生产计划部门同步判断哪些零部件应自制、哪些应外购;
·会计部门不再只是记录成本,而是作为横向协调的秘书处,推动各部门在同一目标下工作。
这样的组织结构让“成本”成为企业的共通语言。
所有部门都在围绕“如何以蕞低的投入创造蕞高的附加值”来做决策。于是,部门间的摩擦减少了,目标一致性增强了,利润也变得更“可控”了。
在很多企业中,“降本增效”已经成为口头禅,然而真正能持续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的公司凤毛麟角。
原因在于——大多数企业把“成本”当成结果,而不是系统。
丰田的经验告诉我们:
成本管理的本质不是控制,而是组织设计。
它不是财务工具,而是一种经营体系。只有当“成本意识”与“价值创造”成为企业的双螺旋,只有当“每一个流程、每一个岗位”都能在结构上支持利润目标,企业才可能真正具备可持续的竞争力。
换句话说,利润不是算出来的,而是被组织出来的。
07Seven
三大系统的协同:让利润成为可复制的结果
在许多制造企业中,管理者往往陷入这样的误区:“生产系统管生产,开发系统管设计,成本系统归财务。”部门各自努力,却难以形成合力。
而在成熟的精益型组织中,这三大系统——生产(TPS)、开发(TDS)、成本(TCMS),并不是并行存在的孤岛,而是构成企业利润引擎的三大齿轮。
它们相互啮合、共同驱动,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创造价值、控制风险、保持盈利。
一、TPS:让现场成为利润的起点
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精益生产体系)是制造企业蕞熟知的管理体系之一,但它的真正核心并不是“节省成本”,而是“消除浪费、释放潜能”。
TPS的价值在于,让每一个现场、每一台设备、每一个动作都成为改善的起点。
它通过以下三种机制,将生产现场转化为利润创造的源泉:
流动化:从“推式生产”转为“拉动式生产”,只生产客户需要的、在需要的时间生产的产品。
可视化:让问题在现场第壹时间显现,任何异常都能被发现、被分析、被改进。
标准化:通过标准作业确保流程可复制、成本可量化,为持续改善提供基准。
在一个健康的TPS体系中,工厂不是“执行指令的地方”,而是一个“实时学习和改进的系统”。
这也是为什么领 先企业每年能在工厂内部实现数百亿规模的原价改善——他们并没有靠“削减预算”,而是靠组织智慧的累积。
二、TDS:让产品开发更聪明、更盈利
如果说TPS是让“生产现场”变得聪明,那么TDS(Toyota Development System)就是让“设计现场”变得更聪明。
许多企业都有这样的现象:设计部门在上游独立决策,到了生产阶段才发现设计难制造、成本过高、装配复杂。
每一次修改都要消耗时间、打乱进度、推高成本。
而TDS的目标,是让设计阶段就考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经济性。
它通过三项关键机制实现这一点:
1.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设计、生产、采购、质量等多部门从项目初期就协同介入。
2.前期验证(Front-Loading):在概念阶段就发现问题、在原型之前就解决问题。
3.价值导向设计(Value-Driven Design):以客户价值与制造可行性为核心,而非单纯追求技术指标。
这使得企业不再依靠“事后改进”来补救错误,而是通过结构化的前期策划,让开发过程本身成为价值创造的过程。
TDS真正改变的,是企业的“思考路径”——它让设计不再只是研发的任务,而是利润的起点。
三、TCMS:让成本成为全员的语言
与TPS和TDS相呼应的,是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TCMS(Toyota Cost Management System)。
它的核心思想是:成本不是结果,而是行为的积累。
在很多企业,成本只在财务报表上被“结算”,而在TCMS体系中,成本是贯穿产品企划、设计、采购、制造、物流和销售全过程的“经营坐标”。
TCMS并不依赖单一部门推动,而是通过三层结构嵌入组织:
1.管理层:设定年度利润与成本目标,并通过跨部门的成本会议(Cost Committee)形成共识。
2.会计部门:担任横向协调的秘书处,负责目标分解、数据跟踪、教育培训。
3.一线部门:通过日常工作中的改善、数据反馈、协作提案,不断累积可视化的成本成果。
这种机制让“成本”从一种抽象概念,变成了人人可见、人人可控、人人参与的指标。
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每一个决策,都有成本的影子;每一个岗位,都是利润的起点。”
四、三大系统的共鸣:从结构到文化的循环
TPS、TDS、TCMS三大系统并非独立存在,它们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
TDS通过前端设计优化,决定了后端制造的成本空间;
TPS通过持续改善,让既定的成本结构不断被刷新;
TCMS则在全员参与的体系中,把两者的成果转化为可衡量的利润。
三者共同作用,就像企业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协同工作。
它们让管理者不再“拍脑袋决策”,让一线员工不再“被动执行”,而是让整个组织成为一个能自我调节、自我改善的生命体。
在这样的体系中,利润不再依赖个别英雄,而是结构化地生成。无论是推出新产品,还是设立新工厂,企业都能凭借相同的逻辑和文化,实现复制式成功。
五、从管理体系到经营哲学
三大系统的协同,本质上是一种经营哲学:它把“利润”从结果变成过程,把“管理”从监督变成协作,把“改善”从动作变成文化。
在我们观察到的顶级制造企业中,这种体系往往具备三个特征:
1.可见性(Visibility):每个环节的成本、效率、风险都被数据化、可视化;
2.连通性(Connectivity):跨部门的会议体与总工程师机制让信息流畅传递;
3.自驱性(Self-Drive):员工不再被动执行,而是主动寻找改进机会。
这正是“织布式组织”理念的蕞终意义——通过结构的智慧,激发人的智慧;
通过体系的力量,让利润成为一种可以被设计、被管理、被延续的结果。
成熟的企业不靠节约成本生存,而是靠持续优化结构去创造价值。真正的成本竞争力,不在账本上,而在组织的DNA里。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内容,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提供专业的管理咨询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助我们的顾客。
邮箱:Marketing@tppconsultancy.com
电话:400 102 1300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