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PP CONSULTANCY & SERVICE
  Home  >  洞见

洞见

多品种少量生产,MSA实施注意事项

字数统计:3894 字 预计阅读时间:约 8 钟





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现场,你是否听过这样的声音:“我们每天都在切换不同型号,测量系统分析(MSA)根本做不起来。”

这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实。传统MSA强调“在相同条件下反复测量”,但在一个产品批量动辄几十、上百,且每天换线换型号的工厂里,如何实现这种“理想状态”?

如果你也因此放弃了MSA的执行,那可能正在埋下质量风险的隐患。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做不到”,而在于“怎么做”。在多品种少量生产模式下,MSA依然可以落地只需要方法转变、思路灵活。

本篇内容将带你从“产品导向”转向“测量方法导向”,用代表性评估、系统性控制和操作层优化的思维,掌握如何在复杂现场有效实施MSA。

无论你是质量工程师、工艺负责人,还是制造主管,本文都将提供一套可操作、可持续、贴近现场实际的MSA落地策略。






01 One



什么是 MSA?——确保测量数据可靠的“体检工具”


在工厂里,无论是判断一个产品是否合格,还是改进生产工艺,很多关键决策都依赖于测量结果如果测量数据本身就不准确,那再完美的管理也会失效。


这就是MSA(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测量系统分析)存在的意义:它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确认我们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式是否准确、可靠、稳定


简单来说,MSA就像是给测量系统做“体检”,目的是确认我们用来判断产品好坏的“尺子”本身有没有问题。

它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来源:

重复性同一个人用同一把工具多次测量同一个物品,结果会不会有差异?

再现性换一个人来测,或者换一套工具,测量结果还一致吗

偏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线性当测量范围变大或变小时,误差会不会变得更明显?

稳定性测量数据在不同时段是否保持一致?


通过分析这些因素,MSA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这个测量系统能不能放心用于日常的生产管理和产品判定。

毕竟,如果测量本身就不准确,那可能会出现“把好产品当成坏的退掉”或“把不合格的当成合格品放行”的情况。MSA的作用,就是避免这种“盲人摸象式”的判断错误。






02 Two



为什么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中做MSA这么难


在传统的MSA(测量系统分析)实践中,有一个基本前提:需要对同一个零件反复测量多次,才能评估测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但这个要求放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现场,往往难以实现。原因很简单——产品太多,数量太少,变化太快。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挑战:

没有重复样品每种产品生产的数量有限,很难拿到足够的“同一零件”进行多次测量。

每个产品差别太大尺寸、形状、材料、测量位置都不一样,几乎无法使用统一的测量流程。

没法重复测量产品测完之后就要立刻流转到下一个工序,无法留下来再测一次或找其他人测。

测量方式五花八门不同零件使用的工具、夹具、测量方法都不同,无法套用一个标准流程。


所以,在这种生产环境下,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MSA 是纸上谈兵,在现场根本做不起来。”


但换个角度看,正因为现场条件复杂,我们才更需要一种灵活、适应性强的MSA思路,来确保哪怕在多样化生产下,测量数据依然是可靠的。






03Three



如何在多品种小批量中灵活实施 MSA?——三个关键做法


虽然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现场执行标准MSA很困难,但并非没有出路。以下三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不理想的条件下,依然保障测量系统的可靠性。


要点1:用“代表性零件”代替“全部零件”

我们不需要对所有产品逐一进行MSA,而是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零件来评估。


比如:

·如果你有很多直径在φ10~φ50之间的产品,可以选一个中间值——如φ30的零件来做测量系统分析;

·多个产品长度相近时,只用其中一个进行MSA即可。


这样不仅能反映出测量系统的大致表现,还能大大降低工作量和资源消耗


要点2:从“针对产品”转为“针对测量方式”

与其每种产品都做一次MSA,不如换个角度:“测量方法”来做MSA,更高效也更具通用性。


例如:

  • 使用卡尺测量外径时,只需要分析卡尺在不同人手中的测量一致性;

  • 使用压力测试仪进行气密测试时,可以评估该仪器在相同条件下的稳定性。

也就是说,不管测的是哪个产品,只要用的是同一类仪器和方法,这个MSA的结果就可以“共享”给多种产品。


要点3:建立“可重复测量”的时间窗口

在现实生产中,产品往往测完就立即进入下道工序,想要再次测量变得非常困难但只要在流程上稍作调整,也能创造重新测量的机会。


比如:

  • 在测量后让产品暂时放置在“等待区”,不要立即送走;

  • 安排另一个操作员在短时间内对同一产品重新测量;

  • 控制测量时间间隔,避免因温度变化影响测量结果。

通过这种“测完别急着走,再测一次”的方式,可以模拟MSA所需的重复条件,从而获取有用的评估数据。


这三种做法并不是在“照搬标准”,而是在尊重现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让MSA真正落地、真正有用。它们帮助我们在“做不到完美”的环境中,依然“做得到可控”。







04Four



实施MSA时,容易踩的三个坑


在现场推进MSA(测量系统分析)时,即便理解了方法,实际操作中还是容易掉进几个常见的“陷阱”以下三点是蕞容易被忽略、但又非常关键的注意事项:

1. 不要试图“每个零件都做一次”

很多人以为,要做MSA就得每个产品型号都来一遍但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环境下,这种做法根本不可持续,也没有必要。


正确的做法是:“测量方法”来分组评估选具有代表性的产品编号进行验证即可。这样不仅更高效,还能避免MSA变成流于形式的“打勾动作”。


2. 必须由“实际测量的人”来参与

MSA的核心,是评估“人+工具+方法”在真实操作中产生的误差。如果只让质量部门来做MSA,而忽略了现场真正执行测量的工人,那么评估结果就失去了意义。


务必确保:参与MSA的人,必须是平时实际负责测量的操作人员


3. 记录清晰、过程透明

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环境中,测量条件变化频繁不同产品可能用不同工具、夹具或方法。因此,每次做MSA时,都必须记录清楚“是谁测的、怎么测的、测了什么”


推荐使用可复现、标准化的记录模板,并把结果在团队中共享,以防信息丢失或误解。


避免这些“看似细节,实则关键”的问题,才能让MSA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






05Five



如何判断MSA结果是否“合格”?——GRR评估标准简明解释


在做MSA(测量系统分析)时,我们通常会使用一个关键指标来判断测量系统是否可靠,那就是 GRR(重复性和再现性)


GRR的结果告诉我们:测量误差在整体测量变化中占了多少比例数值越小,表示测量越稳定、越可信。


下面是常用的判断标准:

GRR ≤ 10%理想状态,测量系统非常可靠,可以放心使用。

GRR 在 10%~30%之间基本可以接受,但建议持续优化。

GRR > 30%误差太大,不推荐使用,需要改进或更换测量方法。


不过要注意,在多品种、小批量的实际生产中,产品差异本身就很大,很多时候很难达到“教科书级”的数值标准。

这时,与其过分追求精确的数字,不如更关注:


各批次测量的趋势是否一致

不同测量人员的结果是否存在明显偏差

某些工具或方法是否频繁出现问题


换句话说,在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中趋势判断和相对比较往往比死盯数值更有实际意义。






06Six



MSA不是“一次做完就结束”——多品种小批量下的应对思路


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环境中,想要一次性完成“标准化、完美”的MSA评估,不但难度高,而且可能带来大量的样品采集、工作量激增,甚至影响交期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更现实的做法是追求“持续改进”,而不是追求“一次做到完美”


举两个可行的方法:

聚焦常用测量工具做GRR与其对每一个产品做GRR,不如定期对现场常用的量具(如卡尺、千分尺)做分析。这样可以了解操作人员使用这些工具的稳定性,控制测量误差的来源。


“简化版MSA”替代复杂流程比如在流程审核时,从生产线随机抽一些产品,安排几位操作员分别测量一次,看看结果是否一致。这种方法虽不严谨,但足以发现实际操作中是否存在大偏差


关键在于:积累 + 意识

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中,完美的测量评估是难以复制的。但只要不断积累测量数据,增强操作人员对差异的敏感度和改进意识,就能一步步提升测量系统的可靠性。


与其等一次“大型分析”解决所有问题,不如采取“边做边优化”的策略,这才是适用于复杂现场的可持续质量管理之道。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内容,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提供专业的管理咨询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助我们的顾客。

邮箱:Marketing@tppconsultancy.com

电话:400 102 1300

微信公众号





订阅

注册将获得TPP咨询中国电子简报

订阅

洞见

  • 智审核和智快反免费体验!

  • 多品种少量生产,MSA实施注意事项

  • 懂工艺,才是真本事!加工基础知识篇

  • 会议越开越多,决策效率越来越低?

  • 想要又快又稳的开发?DRBFM是你对不确定时代的设计利器

  • 数据越多,判断越难?制造业数字化 “数据陷阱”

  • 为什么你越追效率,工厂却越接近崩溃?

  • 管理层如何唤醒组织的创业精神

  • 为什么DFx是制造成功的起跑线?

  • 焊接干货 CMT焊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