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制造型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隐忧——它们靠经验在运行,而不是靠体系。
在变动频繁的市场中,客户需求一再调整设计与生产频繁变更。过去,总有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能“凭手感”稳住局面,用经验弥补流程的漏洞,用默契掩盖制度的空白。于是,企业一度形成了错觉:只要有老员工在,系统就不会出问题。直到那一天——经验退场。老员工陆续退休,新人接手,隐性的“经验系统”瞬间崩溃。生产延误、成本失控、交期失信、客户投诉……计划表依旧存在,但早已无人遵循。没有了能即兴决策的老手,年轻人连“该先做哪一单”都答不出来。
问题的根源,不在员工的能力,而在企业的依赖。长期以来,计划、排产、协调、判断,全靠“个人智慧”支撑,而不是“系统逻辑”驱动。当经验无法传承,隐性知识无法显性化,企业就会陷入一种危机——看似在运转,实则在靠惯性生存。
本案例以S工厂为镜,揭示了一个简单却致命的事实:当企业把运行寄托在个人,而非机制上时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01 One
崩溃的后果:当“经验工厂”失去了经验
在一个竞争激烈、变化频繁的行业里,有一家被称作“S工厂”的企业。它的客户要求极高,经常在产品定稿后又提出修改,甚至在生产进行到一半时也会临时调整设计。虽然这些变更往往伴随着额外成本,客户也愿意支付补偿,但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总会在设计、采购和生产之间掀起一阵混乱。
起初,S工厂应对得当。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他们总能在风暴中稳住局面。机器出故障?有人能现场判断。客户突然改图?有人知道该先改哪一段、动哪条线。项目进度受阻?有老工人拍着胸脯说:“放心,我来处理。” 他们的经验、直觉和默契支撑了整个系统的运转。客户对他们既挑剔又依赖,虽然觉得他们“有点固执”,却也心知肚明:遇到麻烦,这家工厂靠得住。
然而,这份“稳定”只是暂时的。随着时间推移,那些熟悉设备、懂得变通的老员工陆续退休。年轻员工接手生产,流程依然在跑,但齿轮开始卡顿。客户催问交期,他们无法准确回答;遇到设备异常,他们不知从何下手。过去只需几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要开好几次会议;而开完会,问题仍然没解决。
S工厂开始出现连锁反应——生产延误、成本飙升、客户抱怨。管理层让员工每天汇报生产计划,但表格上的数字和实际进度完全对不上。事实上,工厂确实有“生产计划”,只是没人真正执行。过去的老员工从不看表,他们靠经验“现场排产”:先做哪个、后做哪个,全凭感觉。而这种靠人“心中有数”的运作方式,一旦人走了,整个系统就塌了。
年轻员工试图照搬过去的节奏,却发现那套看似随意的流程,其实暗藏着复杂的逻辑——哪些订单能插单不误工、哪些零件必须在某个温度条件下加工、哪些工序要避开设备保养周期……这些细节,全在老员工的脑子里,从未被写下来。于是,当经验不再、逻辑未传承时,现场一片混乱。
从咨询顾问的角度看,S工厂的崩溃并非偶然,而是长期依赖“经验驱动”的必然结果。
制造业的基本逻辑其实很简单:要有计划,并让计划发挥作用。
计划不仅是安排生产的依据,更是发现问题的工具。当生产计划能被严格执行,就能清楚看出哪些环节出现了延误、瓶颈或异常,从而及时改进。但在S工厂,计划只是摆设。真正控制节奏的,是那些“能干的人”。这让工厂陷入了一种危险的依赖——有人的地方才能转,没有人就停。
这意味着,当经验者离开,问题也随之被掩埋。年轻员工无法理解计划为何总是落空,管理层也说不清延误的真正原因。生产不再是可控的流程,而是一连串随机事件:设备坏了就修、订单催了就赶、缺料了就找,所有决策都在被动反应中完成。
事实上,生产计划的真正价值,不在“完美”,而在“可视化”——它让问题暴露在阳光下,让偏差有迹可循。S工厂的失败正是因为它失去了这双“眼睛”:所有经验都被锁在个人的头脑中,没人看得见,也没人能继承。
这场崩溃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从老员工第壹次口头改计划、从管理层第壹次容忍“按经验操作”那一刻起,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当企业选择依赖个人而不是制度,当智慧被封存在少数人的经验里而没有被记录、传递、共享,那么无论过去多辉煌,未来的崩溃都只是时间问题。
02 Two
让计划重新成为“工厂的大脑”
在咨询实践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计划根本没用,变化太快!”——但事实恰恰相反。
不是计划无用,而是我们从未真正用好它。生产计划不是万 能药,它无法消除一切问题;但它像一面镜子,能让隐藏在流程中的矛盾与风险清晰浮现。
当计划被制定、执行、再对照、再调整时,问题的根源才会被暴露——这正是管理改善的起点。在许多工厂,尤其是像S工厂这样变化频繁的现场,人们往往对计划抱有一种“无奈的轻视”。他们会说:“计划每天都在变,根本没法执行。”
于是,计划成了一张贴在墙上的表格,没人真正参考;生产的节奏依旧由“经验丰富的人”口头决定。问题是,当那些“经验丰富的人”离开后,这种体系就失去了灵魂。
真正的解决之道,不是把责任推回现场,而是让生产计划重新成为工厂的“大脑”。
以下是构建这套大脑的两个关键步骤。
1、从“口头经验”变为“书面逻辑”
制定生产计划,看似简单,实则最难。因为它牵涉的变量太多——设备产能、员工技能、原料到货、客户交期、工序匹配……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节奏就乱了。很多工厂依赖老员工的“脑中算法”:他们不靠软件,也不用表格,却能凭经验知道“今天该先做哪个订单”。这种能力宝贵,但也极其脆弱——一旦人不在,知识就消失。
所以第壹步,不是追求“完美计划”,而是把脑子里的经验写出来。
不用复杂的系统,也不必拘泥形式,关键是让逻辑显性化。例如:“原则上按蕞早交货日期排产,但产品X必须优先,因为模具换型耗时长;X完成后再切回产品Y。”
只要把这种隐性规则写下来、每天更新、反复验证,即使它还不够精准,也已经比“全靠记忆”前进了一大步。
换句话说,与其追求百分百准确,不如追求可被理解、可被传承。这是从“个人经验”走向“组织智慧”的关键一步。
当这些经验被系统化记录,生产管理系统(MES、ERP、APS等)才有意义。系统的真正价值,不在自动排产,而在帮人记录、复盘、共享那套被老员工“藏在脑中”的逻辑。
如果缺少这一步,再先进的软件也只能沦为漂亮的看板。
2、从“计划制定”到“计划共享”
计划一旦制定出来,它的生命才刚刚开始。让计划生效的关键,是传播与共识。
优秀的工厂往往有这样的节奏:每天早会,负责人会把当天的生产计划贴在公告栏或显示屏上,让所有人都清楚“今天要干什么”;
执行过程中,如果某个环节出现偏差,大家会立刻在会议中讨论原因——是设备出了问题?是原料没到?还是工序衔接错误?
这种循环,就是经典的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执行计划,更在于“看见偏差”。
没有计划,就无法识别异常;没有异常,就没有改善。
例如,当一条生产线因为设备故障导致计划延误,管理者就能立刻看到影响范围,并推动改善措施——调整排产、重新安排人手、记录防再发方案。下一次再制定计划时,问题的概率自然下降。
因此,实现“100%的计划完成率”,并非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管理姿态——它代表着一种意愿:我希望把问题看见、把过程透明、把改善变成日常。
当这种循环持续运作,工厂自然会变得更稳、更快、更可预测。在一个变化频繁的行业里,计划不可能永远正确,但它必须存在。因为它不仅是“安排”,更是“参照”;它不仅是“控制”,更是“学习”的工具。
没有计划的工厂,看似灵活,其实脆弱;有计划、有复盘的工厂,看似缓慢,却能在长期中赢得速度。
真正的成熟,不是把混乱消除,而是让混乱可见、可控、可改善。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让生产计划,从墙上的表格,重新成为工厂的大脑。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内容,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提供专业的管理咨询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助我们的顾客。
邮箱:Marketing@tppconsultancy.com
电话:400 102 1300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