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企业的质量改进与开发实践中,我们常见到一个普遍而关键的问题:过程FMEA的实施时机滞后。许多企业依旧采用“接力棒式”的工作模式——等设计阶段全部完成后,才将资料移交至制造部门进行过程FMEA。看似合乎逻辑,却往往导致生产端缺乏及时反馈机会,错失了在设计早期消除潜在风险的窗口。
从咨询经验来看,这种模式带来的直接后果是:
1、设计与工艺无法真正实现并行推进;
2、风险往往在量产阶段才暴露修改代价极高;
3、工程师们对“在流程未定型之前无法做FMEA”的误解长期存在。
实际上,行业趋势早已明确:在设计尚未完全冻结前,就要启动生产流程的策划与过程FMEA。这正是并行工程的核心所在。
但在落地过程中,很多企业却普遍遇到三大挑战:
1.设计尚未完整工艺难以提前展开;
2.缺乏清晰的输入信息与系统接口;
3.生产工程师难以理解设计语言跨界沟通受限。
这些痛点导致不少企业虽然意识到并行工程的重要性,却始终难以跨出第壹步。作为独立第三方咨询机构,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唯有在设计阶段建立起信息输入系统同步开展变更管理与风险识别能真正实现工艺与设计的融合免返工、缩短周期。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实际方法论与流程,探讨如何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化路径,帮助企业在设计初期就锁定潜在风险,推动过程FMEA与DRBFM的有机结合,从而迈向真正的并行工程。
为什么过程 FMEA 总是“慢半拍”?
在很多企业里,过程 FMEA(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往往被安排在设计完成之后才开始。看似合乎逻辑,实际上却暗藏风险。因为当设计部门把“接力棒”交给生产部门时,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已经很难再及时反馈回去,导致工艺改进的空间被大大压缩,蕞终也错失了预防问题的机会。
更合理的做法,是在设计尚未完全定稿前,就同步考虑生产流程,并尽早开展过程 FMEA。这就是所谓的“并行工程”。它的意义在于:让设计与生产不再是前后脱节的环节,而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并肩前进。
然而,在实际落地中,并行工程却经常遇到三大难题:
1.设计未定型 —— 图纸还在改,工艺无法提前展开,哪怕先考虑,也可能推翻重来。
2.缺少输入信息 —— 设计团队并没有明确告知什么时候、提供哪些数据,生产部门常常无从下手。
3.沟通壁垒 —— 生产工程师缺乏设计背景,即使拿到信息,也未必能真正理解。
这三大问题,让不少企业明知并行工程有价值,却始终不敢迈出关键一步。作为第三方咨询公司,我们的观察是:如果不去正视这些挑战,蕞终只能在量产后被迫返工,成本高、效率低。
因此,企业必须从设计阶段开始,就建立起清晰的“信息输入系统”,并同步推动减少工序变更的活动。同时,设计相关技能的培养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系统规划逐步推进。只有这样,设计与生产才能真正“同频共振”,避免质量风险在后期集中爆发。
系统构建流程:从设计到生产的“信息桥梁”
在实际项目中,企业需要搭建一整套完整的流程管理体系,让设计与生产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再“断点”。这一体系的核心,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及时识别变更和差异,并通过 DRBFM(基于变更的设计评审)与过程 FMEA 紧密衔接。
具体来说:
第壹步:整体流程规划设计团队在产品方案和目标规格确定后,会先选择合适的零部件(例如电源),并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随后启动基础设计。
第二步:详细设计与变更确认当基本设计和初步评审完成后,进入详细设计阶段(如试制样件的设计)。此时,需要对前期产生的任何新变更进行逐一梳理,避免遗漏。每一处调整都必须被清晰记录,并探讨对不同单元的具体影响。
第三步:信息输入生产端这些信息一旦稳定下来,必须及时传递给生产团队。这样,生产工程师就能在过程 FMEA 中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并规划相应的防控措施,而不是等到量产阶段才“亡羊补牢”。
值得注意的是,设计在推进中可能依旧会发生重大调整。一旦这些变化会影响生产流程,就必须立即触发设计方与生产方的沟通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风险在早期被发现并控制,避免在后期造成高昂的返工成本。
提前发现风险,才能避免返工:过程 FMEA 的前移
让设计的变更和差异能够及时传递给生产端。这一步解决了“信息怎么来”的问题,但仅有输入还不够——生产团队还需要思考如何把这些信息真正转化为可行的工艺方案。
在生产流程规划中,我们通常会先听取设计团队的意见,再思考工艺上需要哪些改进。关键在于:不要一上来就设计流程,而是先识别潜在风险(故障模式)。
很多生产工程师会质疑:“流程还没定下来,怎么做过程 FMEA 呢?”
但如果等到流程完全确定后再做,一旦发现高风险,就必须大动干戈去修改,反而导致前功尽弃。
事实上,过程 FMEA 的意义就在于提前预警。它要求在流程定型前,就把风险挑出来,把高风险工序纳入对策,避免返工和重做。
当然,有些风险不是靠生产措施能解决的,需要向设计团队提出变更请求。但如果等到详细设计甚至量产阶段才提出,设计往往难以改动,结果只能冒险生产。
因此,在详细设计阶段就与设计团队紧密合作非常关键。只有设计与工艺并行推进,才能在源头上打造出更稳健的生产流程,让风险管理真正前移。
理解产品工艺知识:并行工程的现实路径
在并行工程的推进中,一个核心难题是:生产工程师往往缺乏设计背景,导致沟通和信息理解存在障碍。与其苛求生产端去掌握完整的设计技能,不如更务实地培养他们理解产品工艺知识。
传统做法是让设计人员到生产部门轮岗,借此弥补差距。但受限于人力资源,这在大多数企业很难全面推行。更现实的办法是:通过培训和项目实践,让生产团队掌握与工艺相关的设计知识,例如设计输入、设计方法和流程逻辑等。
需要明确的是,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虽有不同,但两者并非壁垒分明。差异主要体现在输入数据的侧重点,以及方法工具的应用方式。只要生产工程师能够理解这些差异,就能更准确地解读设计信息,并在过程 FMEA 中识别出更贴合实际的风险点。
对于企业而言,真正的关键不在于让生产人员变成“设计师”,而是让他们能读懂设计、理解工艺、及时沟通。这样,才能让并行工程从理念变成落地实践,帮助企业大幅缩短交付周期、提升质量水平。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内容,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提供专业的管理咨询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助我们的顾客。
邮箱:Marketing@tppconsultancy.com
电话:400 102 1300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