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PP CONSULTANCY & SERVICE
  Home  >  洞见

洞见

一次思维转向,让产品价格降至三分之一

字数统计:3602 字 预计阅读时间:约 7 钟




在很多制造型企业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困惑:“设计早就优化了工艺也成熟了,可产品的利润怎么还是上不去?”

有的设计经理每天在计算材料单价、谈供应商议价,甚至绞尽脑汁做零件微调,却依然难以摆脱“低利润”的魔咒。

我们在多家企业辅导过程中发现,这种困境往往源于企业长期只依赖“成本改善”,的惯性思维。所谓“成本改善”就是在产品已经量产后,通过一点点的降本来维持利润——它当然重要,但更多时候,只能带来1%~3%的微幅改进。

然而,当产品进入中后期改善,空间越来越小,再多的降本会议,也救不了利润曲线的下滑。真正要让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盈利,就必须把视角前移——在设计阶段、在立项之初,就用“利润导向”的方式去规划成本,这就是“成本规划”。

下面的案例故事,就发生在某汽车零部件公司。一位设计经理在苦苦追求“成本改善”多年无果后,终于意识到,要让产品起死回生,关键不在于“再降一点成本”,而在于彻底转变思维:——从“降低成本”走向“实现目标成本”。






01 One


从“降一点”到“赚得多一点”——设计经理的成本觉醒


在许多制造型企业中,设计经理们面临着一个普遍的焦虑:产品卖得不错,却始终赚不到钱这并非个例,而是行业的普遍现象。即使团队年年开展“降本专项”,哪怕一颗螺丝、一根线束都算计到分毫,利润依然难以提升。


某企业的一位设计经理就曾直言:“我们每年都在降成本,但产品依然不赚钱。”在专业咨询师看来,这样的困境并非因为管理不力,而是降本思维本身陷入了单一的“成本改善”模式


1“成本改善”:在现有框架下的微调努力

咨询师指出,大多数企业所谓的“降本”,其实都是在既有产品、既有设计的前提下进行的小幅优化。

其逻辑简单明确:售价– 成本 = 利润


当销售价格无法提升时,只能通过持续压缩成本来维持利润。


这种方式被称为“成本改善”,它着眼于现状的优化——例如通过议价、材料替换或工艺微调,实现每年1%~3%的成本下降。


这类改善工作固然重要,但问题在于:它依附于既有设计。当产品生命周期进入中后期,改善空间将不可避免地趋近于零。


2“成本规划”:在设计阶段锁定利润

真正优秀的企业并不依赖后期降本,而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规划利润结构。咨询师称,这种方法被称为“成本规划”。

其核心逻辑是反过来的:售价– 目标利润 = 目标成本


也就是说,先确定想要获得的利润,再根据市场售价倒推出产品的目标成本。之后,设计、采购和制造团队围绕这一“目标成本”去设计结构、选用材料、配置工艺。


这并不是单纯地压低成本,而是一种以利润为导向的设计方式。它要求团队在立项初期就具备跨部门协同的能力,也要求设计人员对“成本”有更深入的工程理解。


3、从“降成本”到“设计盈利”

在该企业的案例中,设计经理长期专注于改善现有成本,试图通过一点点的节约来弥补利润缺口。

然而,随着产品逐渐成熟,这种方式带来的收益越来越有限。


在咨询师的辅导下,企业逐步认识到:持续的成本改善固然必要,但唯有通过成本规划,才能从源头上确保盈利结构

简单来说,成本改善关注“能省多少”,而成本规划关注“能赚多少”。前者是节流,后者是开源。只有当企业在设计初期就确立“目标利润思维”,产品才可能从一开始就具备竞争力与盈利能力。







02 Two



从“无路可走”到“成本奇迹”——一次成本规划带来的逆转


在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设计部门曾经面临一个几乎无解的困境——产品不赚钱,市场份额还在流失


这是一款普通的温度传感器,结构简单、售价低廉,几乎只能用“几枚硬币”来形容它的价值。原本靠规模还能维持利润,但随着汇率波动和海外竞争加剧,产品利润被迅速压缩。按照原有成本结构,再生产下去只会亏损。


设计负责人陷入焦虑:“要想继续留在市场,我们必须让成本至少降低一半。


1、当“改善”再努力也救不了利润

设计团队第壹反应是找生产现场帮忙,希望通过“改善”活动降本。但现场负责人却摇头拒绝——他们并非不愿意,而是根本没有空间再降


对许多企业而言,这就是“成本改善”的极限:在原有产品的前提下,通过一点点的节省或优化来降低成本。10% 或 20% 的改善,还能靠生产效率、材料替换或工艺调整实现。


当目标是削减 50% 成本时,这就已经不再是“改善”的范畴,而是“重新设计”的问题。


2、换个思路:不是降成本,而是“重设目标成本”

这时,设计负责人意识到,继续挤现有成本已毫无意义。于是他转向了另一种思路——成本规划(Cost Planning)

他重新设定了产品目标:“既然必须削减一半成本,那就从源头上重构设计,让零件数量也减半。”


他开始重新审视整个传感器的结构。


在对比多家厂商的设计后,他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虽然外观不同,但所有产品的内部结构几乎一模一样

“这说明大家都在同一个思维框架里转圈,”他想,“那我不妨跳出去试试看。”


3、打破“常识”,创造“非常识”

传统的设计方式,是从直径约 1 毫米的热敏元件引出极细的导线,连接到金属端子上,再装入树脂外壳中。这种结构几十年来被视为行业标准。


但这位设计负责人决定彻底颠覆

1、取消导线将热敏元件直接固定在端子上;

2、取消外壳将元件直接放入树脂模具中,用一次成型工艺固定。


这种设计方式在当时可谓“离经叛道”。然而,实施后带来的结果却震惊了所有人:零部件数量减少了一半,产品成本下降了整整三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这一创新方案不仅没有影响性能,反而让装配更稳定、效率更高。


4、从被动降本,到主动设计利润

当然,新的结构并非一帆风顺。在初期试制中,焊点应力、热膨胀等问题频频出现。


但设计与制造团队紧密协作,经过多轮验证,蕞终一一攻克了难关。当这款新型温度传感器投产后,不仅恢复了利润,更重新赢得了客户的信任。


顾问在总结时这样评价:“所谓成本规划,不是去抠每一分钱的节省,而是在设计阶段重构成本结构


当你敢于重新定义‘常识’,成本自然会被重新定义。”这一案例后来成为企业内部的经典教材——提醒每一位设计人员:真正的降本,不是做得更细,而是想得更远。







03Three



从“成本改善”到“成本规划”,是一场思维的跃迁


这则案例揭示了制造企业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转折点——从被动降成本到主动设计利润的思维升级


1.成本改善的局限性:成本改善是一种“事后修补”的方式,依赖于对现有产品的小幅优化。它适用于短期内的小范围节约,却难以在老旧产品或成熟市场中产生突破性成果。当企业陷入只会“挤牙膏式降本”的循环时,利润增长几乎停滞。


2.成本规划的战略意义成本规划则从源头入手,在设计阶段就设定目标成本与目标利润。它不是追求更省的钱,而是重新定义产品的价值结构。这要求企业跨越设计、制造、采购、财务等部门的壁垒,让“盈利能力”成为设计的一部分。


3.创新源于对“常识”的挑战:案例中的设计团队打破了行业多年的固有结构,用一次性成型工艺取代传统装配,不仅减少零件,还让成本降至原来的三分之一。这种突破,正是源于他们敢于怀疑、敢于重构的思维。


4.成本规划不仅是工具,更是文化:真正成熟的企业,不是靠一轮轮降本会议去维持利润,而是让“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设计文化”深入每个项目、每个决策。


当团队学会在设计之初就问自己:“要赚多少钱,成本该是多少?”——那一刻,企业才真正具备了可持续盈利的能力。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内容,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提供专业的管理咨询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助我们的顾客。

邮箱:Marketing@tppconsultancy.com

电话:400 102 1300

微信公众号








订阅

注册将获得TPP咨询中国电子简报

订阅

洞见

  • 智审核和智快反免费体验!

  • 比温度更关键的是控制:解密金属热处理的三大核心工艺

  • 从效率到人才:丰田方式的真正核心是培养改进能力人才

  • 别让“小变化”毁掉大质量——4M变更管理的真相

  • 一次思维转向,让产品价格降至三分之一

  • 从生产方式的差异,洞见管理模式的不同

  • 一位工程师困局:理性有余,协作不足

  • 当组织结构决定成本:从丰田看企业利润背后的“隐形系统”

  • 咨询洞察系列 | 被忽视的十分钟:一次晨会失效引发的交付崩溃

  • 数字化变化点管理的核心逻辑与落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