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业的转型赛道上,新兴力量与传统巨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竞争,而是必须找到“共创”的平衡点。
我们在一次闭门研讨中,听到了来自产业一线的真实声音:
*有经验的企业深谙安全与可靠性的底线,却在颠覆性创新面前举棋不定
*年轻的新兴公司勇于突破,却缺乏长期运营和制造落地的稳定能力
*高层明知方向,却卡在跨部门协调和文化惯性的“蕞后一公里”
*年轻人才的热情在冗长的流程和汇报中被消耗殆尽。
讨论揭示了一个核心困境:如何在“守住安全底线”和“推动颠覆性创新”之间找到蕞优解,既不让传统优势成为桎梏,也不让激进尝试变成风险炸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人才战略、组织协同、供应链关系、研发模式等多个维度的深层挑战——以及潜在的破解之道。
这场讨论,不只是关于技术,而是关于如何用制度、文化与机制,让新兴与传统真正实现共同创造。
01 One
在安全与创新之间走钢丝
在一次聚焦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闭门研讨会上,几位来自产业一线的资 深人士分享了他们的观察与思考。讨论的起点,来自一份《开发管理现状调查》报告——它不仅揭示了当前的行业状况,也引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制造企业该如何在“守住安全底线”和“推动颠覆性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一位有着丰富整车制造经验的嘉宾首先开口。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虽然大家普遍认同设计管理的重要性,但真正能将理念落到日常实践的企业,少之又少。按照他的说法,这并不是技术难题,而更多是文化和惯性的问题——如果始终墨守成规,即使眼前还能维持运转,未来也可能被淘汰。
他举了个生动的对比。新兴的汽车制造商,敢于提出一些“跳脱框架”的构想,比如“把电池放在车底部”,借此优化重心和空间布局。而传统厂商,则往往固守“电池必须在中心位置”的旧观念。这种思维惯性,让他们在面对颠覆性创新时步履维艰。
不过,他也提醒,不能为了追求创新就盲目推倒一切。“在制造业,安全是红线。一次轻率的决策,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事故——哪怕失去的是一条生命,也绝 对不可接受。”他强调,这正是传统制造企业的两难所在:既想突破,又不敢轻易放手。
他还提到了“双轨管理”——即同时保留稳健的传统研发流程,又开辟一条灵活、快速试错的创新通道。听起来是个理想方案,但在大型制造企业内部,要让两条轨道同时顺畅运转,并不容易。它要求组织在文化、流程和资源分配上同时具备高度的协调力与灵活性,而这恰恰是许多企业的短板。
从我们的专业观察来看,这段发言反映了制造业转型的一个核心矛盾:创新和安全不是互相排斥的,但如何兼得,却需要极高的组织智慧和执行力。一方面,企业必须勇于挑战固有模式,让新思路有落地的可能;另一方面,也要在制度与文化上确保,任何突破不会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对于真正想要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制造企业来说,这条“钢丝”是必须走的。差别只在于,你是战战兢兢地走,还是有备而来地走。
创新是主动创造,还是静待降临?
在讨论创新的过程中,一位来自研发管理领域的资 深专家抛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创新,到底是主动去创造,还是在不断解决眼前挑战的过程中,等待它不期而至?”
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是后者。根据他的经验,研发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世界,很多突破并不是靠事先设定的宏大计划实现的,而是在一次次攻克难题、积累经验的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来的。
他进一步强调,管理层在其中的首要责任,不是去控制研究人员的方向,而是为他们扫清阻碍,营造一个能够激发自由思考和大胆尝试的环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建立一个能与产品业务部门顺畅衔接的体系,让研发成果能真正走向市场。
谈到开发管理,嘉宾从制造实践的角度补充道:减少试制品数量以降低成本,并为产品设计与质量管理建立科学依据,是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的关键。以弹簧为例,即使设定了精确的设计形状,实际制造中也很难百分百按图成型。这时,CAE(计算机辅助工程)模拟技术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帮助设计满足性能需求的形状,还能把这些设计方法沉淀为可复用的数据资产。
然而,创新之路并非坦途。嘉宾直言,在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商业化的过程中,他们也曾经历过阵痛。特别是,当研发部门缺乏足够的制造质量管理能力时,即使有了突破性的创意,也可能在量产阶段遇到瓶颈。因此,必须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制造工艺和材料质量,让产品不仅具备创新性,更易于大规模生产。
另一个嘉宾则从供应链协作的角度提出了警告:一些整车厂在研发中并没有充分运用V模型(一种强调开发阶段双向验证的管理方法),反而长期向供应商提出超出其能力范围的要求。如果不在软件功能定义和数据管理上扎根,旧有的“压榨式”结构就不会改变,这不仅影响创新速度,还可能削弱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性。
从我们的第三方咨询视角来看,这段讨论揭示了一个现实:创新不是单一部门的任务,而是研发、制造、质量、供应链等多环节协同的结果。主动推动与静待降临并非二选一,真正成功的企业,往往在二者之间找到动态平衡。
点燃下一代的创新之火
当谈到产业的未来时,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如何让年轻人愿意、并且有机会去创造真正的价值?
嘉宾引用了一项针对“离开大企业、加入创业公司”的人群所做的调查,结果耐人寻味——许多人离开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待遇或福利,而是因为在原有岗位上,他们无法开展自己真正想做的研究。大量的时间被耗在写报告、走流程、与上级打交道,创新的激情被一层层行政事务消磨殆尽。
对此,另一嘉宾直言:“如何激发年轻人的热情,将是未来能否持续创新的关键课题。” 他强调,这正是他们推动“共创实验室”的初衷——让年轻人才拥有探索的自由,既能在实际项目中试错,也能在跨领域合作中收获灵感。
另一嘉宾则分享了“旋转门”制度的经验。这是一种让政府官员、企业人员实现短期交流互派的机制。官员进入企业,不仅带来了政策视角,也自然促成了双方思维方式的碰撞与融合,这种机制大大降低了他们的顾虑和抵触情绪。在整个行业推广该制度,意味着可以更快地打破部门与领域之间的“信息孤岛”。
然而,制度只是工具,真正的驱动力在于生态。 嘉宾们强调,未来创新的核心不在于单一主体的独立突破,而在于初创企业与成熟商业企业之间的共创与竞合——既合作解决难题,又在技术、效率和市场上相互挑战。
从我们的第三方咨询视角来看,这种“共同创造、相互竞争”的关系,将重塑产业的动力格局。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具备跨领域视野和执行能力的人才,更能在不断迭代的合作与对抗中,催生出全新的产业模式。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内容,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提供专业的管理咨询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助我们的顾客。
邮箱:Marketing@tppconsultancy.com
电话:400 102 1300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