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PP CONSULTANCY & SERVICE
  Home  >  洞见

洞见

从制造强者到数字化领跑者

字数统计:3172 字 预计阅读时间:约 6 钟





在制造业转型的浪潮中,数字化转型(DX)早已不再是“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如何做”的必答题。尤其对于拥有数十年制造经验的传统制造企业而言,蕞大的挑战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如何将深厚的现场工艺优势与数字化能力真正融合,实现业务的根本性变革(=X)。

我们观察到,这家全球领 先的汽车零部件与精密制造企业,正在通过一套系统化的DX战略将现场制造的长期竞争力,转化为可衡量的商业成果——包括原型成本削减超过50%、设计变更效率显著提升、跨部门协作流程全面优化。更关键的是,他们并未将DX仅仅视作IT升级而是以ROIC(ReturnonInvestedCapital,投入资本回报率)为核心驱动。

这一指标反映了企业使用投入资金创造利润的效率,是衡量业务改进,成效和投资回报质量的关键财务指标。通过围绕ROIC进行运营改进企业能够确保每一分投入都产生,更高的产出避免“数字化烧钱”却看不到成效的陷阱贯穿研发、生产、销售全价值链,并在组织文化和员工素养层面同步推进变革。

作为长期关注制造业,数字化的专业咨询机构,我们认为,这样的案例不仅展示了DX如何在一线落地,更揭示了一个核心事实:真正成功的数字化转型,必须建立在对一线声音的深度倾听、流程标准化、数据可视化,以及跨部门信任协作的基础之上。





01 One



现场制造的深厚功底,数字化转型的坚实基石


在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这家全球领 先的精密制造企业,凭借多年的现场工艺积累,正展现出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企业高层的一位数字化转型负责人,拥有丰富的行业与政策经验,曾参与物联网安全标准的制定、嵌入式软件行业研究以及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推广工作,如今将这些能力带入企业的转型实践中。


该企业的业务版图涵盖汽车、信息通信、工业设备以及生活方式领域。其中,汽车相关产品占据了主要收入,包括为内燃机和电动汽车提供的弹簧与座椅系统;在精密制造方面,他们还生产硬盘读取部件,并涉足立体停车系统与高尔夫球具等高技术含量产品。


在制造工艺上,他们擅长喷丸强化技术——这是一种显著提升弹簧耐久性的工艺手段。同时,企业在生产线优化方面延续了源自丰田生产方式的精益理念,不仅追求高效,更注重一致性与可复制性。在现场制造流程的质量管控上,他们已建立起稳固的体系,确保每一道工序都能长期保持高标准,这也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坚实支撑。






02 Two



用数据与流程重塑业务,全链路提升竞争力


在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中,这家精密制造企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仅在原型试制环节,就将成本削减了 54%。这一成果并非单一项目的偶然成功,而是源于全公司范围内的系统性改革。


企业以 ROIC(投资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绩效指标,联合五大生产部门与销售团队,在整个价值链上展开运营优化。转型的重点分为两大支柱:

·逐个项目推动数字化转型(DX)落地,确保每一次改进都有明确的业务价值;

·全面提升员工数字素养,让转型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与决策。


这并不是简单的 IT 系统升级,而是一次以“业务转型(=X)”为目标的深层变革。各部门协同推进数据基础设施的统一与可视化。例如,借 ERP 升级之机,企业对数据编码与管理粒度进行标准化,从而扩大数据在设计、生产、销售等全流程的应用场景。


事实上,该企业早在十年前就已启动业务流程改革,将其视为增强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改革的核心是“前期投入”——在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发现并解决潜在的质量问题,以避免后期高成本的返工与修正。


在具体落地上,企业推动了流程标准化,优化了设计评审(DR)方式,并建立了质量问题早期识别机制。同时,对原型设计和验证环节进行了精细化改进,并通过重新划分部门职责,减少了不必要的跨职能负担。


以汽车座椅生产基地为例,明确分工后,设计变更成本降低了 24%,试制成本下降了 54%,零部件制造商承担的设计变更人工成本也减少了 30%。这一系列成果,正是源于对数据、流程与协作模式的深度重构。







03Three



让数据替代直觉,把一线经验变成可复制的能力


在某些关键生产工序中,缺陷率居高不下,成为制约质量提升的瓶颈。为了破解这一问题,企业并没有一味依赖经验修正,而是转向了更科学的路径——用数据为工序“保驾护航”。


他们首先锁定问题工序,集中收集并可视化其加工条件的数据。即便在原理尚不完全明晰的环节,通过对条件的精确控制,也能显著提升工序稳定性,这种方法被称为“条件保证”。过去,工序中的调整主要依赖作业员的直觉和多年积累的经验。但引入 3D 测量设备后,这些隐性的修正动作被量化和记录下来——修正值、修正时机一目了然。


这不仅降低了对个人经验的依赖,也让技能的传承变得可复制、可推广。新员工能够更快掌握关键操作,团队整体的工艺能力也因此提升。


正如项目负责人所强调的,这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不只是部署新技术,而是深入倾听一线人员的担忧,从日常工作中挖掘改进机会,并将成功经验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开来。







04Four



从案例到方法论,数字化转型的四个关键抓手


回顾这家精密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路径,我们发现,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四个关键抓手的长期坚持与协同作用:

1.ROIC为核心的价值导向在转型过程中,始终用投资资本回报率来检验改进成效,确保每一分投入都有明确的业务回报,避免数字化变成“成本黑洞”。


2.深厚工艺优势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并未用数字化去取代工艺,而是用数据和可视化技术将工艺经验固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能力,实现人机互补。


3.流程标准化与数据统一ERP升级等契机,推动数据编码、管理粒度的统一,使信息流贯通研发、生产、销售全价值链,为后续的AI和分析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4.倾听一线、赋能全员将一线声音作为改进的起点,避免“自上而下”的空中楼阁。通过数字素养提升,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自发运用数据工具进行优化。


在我们的咨询经验中,这四个抓手具有很强的通用性,适用于不同规模、不同细分行业的制造企业。它们不仅回答了“如何做数字化转型”,更揭示了“如何让数字化真正创造商业价值”这一更深层的问题。


未来,随着技术的快速演进,单点技术突破将越来越容易被复制,而企业独有的、深度融合的“工艺+数字化能力”才是无法轻易模仿的护城河。对于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的制造企业而言,这正是当下蕞值得投入的方向。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内容,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提供专业的管理咨询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助我们的顾客。

邮箱:Marketing@tppconsultancy.com

电话:400 102 1300

微信公众号








订阅

注册将获得TPP咨询中国电子简报

订阅

洞见

  • 智审核和智快反免费体验!

  • 从疲惫到掌控:中层管理者的破局之道

  • 从制造强者到数字化领跑者

  • 新兴与传统:共同创造,而非冲突

  • 从英雄到隐患:组织如何防止权力失衡

  • 从刀具到图纸:车床加工的底层逻辑全解读

  • 如何为多品牌战略构建一套能跑起来的组织结构

  • 标准化不是照本宣科,是持续改进

  • 跨部门不扯皮,从“看懂一张图纸”开始

  • 多品种少量生产,MSA实施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