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往往有一种倾向,就是将事情考虑得过于复杂。但是,事物的本质其实极为单纯。
京瓷员工之间、各部门之间往往为工作上的事发生争执,“你说得不对”、“不,事情该是这样”。彼此虽然都态度认真,直言不讳,但不免唇枪舌战,争论不休。比如,有关新产品的价格、交货期等等,制造部门说是A,销售部门反驳说是B。
当时我还是社长。每当他们各执己见、相持不下时,就会说:“那么就去社长那儿。”把问题摆到我面前,让我裁决。
我先仔细听取双方的说辞,然后得出“是什么”、“该怎么办”的结论。大家心服口服,“原来如此”、“您说得对”。于是各自轻松满意而归,好像刚才唾沫横飞的争吵没有发生过一样。
并不是因为我地位高可以一锤定音,而是超越纠缠不清的利害关系,冷静地分析问题,结果发现争论的原因其实极为单纯,我如实地指出这种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部门间的纷争看起来复杂,但纠缠成团的线头一旦理出,原因却是疏忽了必要的联络,仅仅是少说了一句感谢的话等等,几乎都出于芝麻绿豆——多半是利己——的理由。
把问题说清,回到“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个本质上来,问题就迎刃而解。我的判断成为“大冈裁决”,被认为公正而有人情味。
要做出公正的、准确的判断,关键是有一双纯净的不带偏见的眼睛,不被细枝末节所蒙蔽,直奔问题的根源。
用这样的目光观察问题,不仅是企业内部的矛盾,大到国际问题,小到家庭纠纷,当事人出于各自的利害,成见、偏见一再叠加,把问题搞得复杂化。
因此,越是看似错综复杂的问题,越是要赶快回归原点,依据单纯的原理原则做出决断。
那些棘手的、貌似无法解决的难题,只要正面面对,以真诚的目光,根据单纯明快的原理,从是非、善恶的角度判断就能解决。
我们应该具备把事情简单化、直接抓住事物本质的“高层次的眼光”。
正如著名数学家广中平佑先生所言:“看似复杂的现象,其实不过是简单事物的投影而已。”
07 Seven
把愿望提升至信念高度
我认为,人不应该为外界状况所支配,不应该成为“状况盲动型”的人。
所谓“状况盲动型”,是指自己本来打算“想这么干”,但顾虑到社会形势、经济形势,马上就觉得"实现困难",从而轻易放弃的人。
对状况的理解越是深入,就越觉得不可能。他们自己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相反,从内心深处“就想这么干”的人,就是具备强烈愿望的人。不管周围的环境多么困难,为了实现愿望,想方设法,绞尽脑汁,激情和创意源源不断。
处于同样严酷的环境之中,“状况盲动型”的人只是理解状况不利的一面,最终只能领悟到自己的愿望是多么脱离现实,多么莽撞无谋,并放弃目标。
但是,另一种人,他们持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提升至信念高度的强烈的愿望,他们思考的是如何解决问题,他们开始努力,开始千方百计、钻研创新,可以马上重新鼓足勇气,奋勇前进。
我认为,在人生中,锐意进取、成果卓著的人,屡屡遭受挫折的人,还有平凡庸碌的人,他们之间的差距就在于此。
08 Eight
让人生误入歧途的元凶,往往是成功和赞美
如果缺乏谦卑,感谢之心是无法萌生的。
事情进展稍微顺利,加上周围人的吹捧,内心就会动摇,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到处乱飞,这就是一些人的本性。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变得傲慢,对别人也会采取蛮横无礼的态度。让人生误入歧途的元凶,并不一定是失败和挫折,而往往是成功和赞美。
创办京瓷,经营上了轨道,有了相当的利润。当时我想过:“公司有了这么高的收益,但我的年薪却这么低,不是太亏了吗?”
靠我的才能创建了公司,创造利润也是凭了我的才干,因此就是拿现在几倍的年薪也无可厚非吧。我心中冒出这样的念头。
但是,我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正在变得傲慢的那颗心。我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诫勉。
自己拥有的才能,绝不是自己的私有物,那不过是偶然被赐予的。这种才能,如果不为我所有,也很正常。我所扮演的角色,由其他人来承担,也丝毫没有不可思议之处。
因此,这种才能不可以只为自己所用,而应该为世人、为社会所用。我开始这样思考。
为什么说能力、才华不能只归自己所有呢?
不限于人类,假设拿走一切生物之所以成为生物的属性——肉体、精神、意识、知觉等,剩下的只有“被称为‘存在’的东西”。
以这个“存在”为核心,形成了所有的生命。它有时呈现为花的形式,有时扮演人的角色。
就是说,“存在之核”以外的东西,比如肉体和心灵、思考和感情,或是金钱、地位和名誉,乃至才能等,所有这一切不过是借来之物,都是被赐予的附属品。
这么思考的话,“这是我的东西”“那个成功是我的功劳”这类想法,就变得毫无根据,那些我们认定是自己的东西,不过是现世一时寄存在我们这里的东西,其真实的所有者,我们根本不得而知。
当这一世的生命终点来临时,我们应该毫不留恋地将这些寄存之物归还给上天。
在生活和工作中抱这样的想法,骄傲自大就会在心中消失,内心就会充满感谢和谦虚。
09 Nine
当下极度认真、专注,就是最好的精神修行
始终心怀感谢,谦虚律己,同时不忘对他人施以关爱和善意。这样的心态就是吸引美好现实的原因。
英国思想家詹姆斯·埃伦在其著作《原因与结果法则》一书中,做了以下论述:
“有一种倾向,(中略)不管是眼前的目标,还是人生的目的,心灵纯洁的人总是远比心灵肮脏的人更容易达成。”
在我们身边,有一些人虽然头脑并不聪明,也说不上有多能干,但是,他们以纯粹的动机发起挑战,不懈努力,最终完成了大家都认为难以完成的工作。
另一方面,才华出众的人制定了缜密的计划,却不能顺利推进。
因为不管多好的计划,如果其动机源于邪念,那么即使获得一时的成功,这种成功也无法持续。
那么,净化心灵、美化心灵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全神贯注地投身于眼前应做的工作。
全身心投入工作时,怨恨他人、憎恶他人的杂念就不会浮现。犹如禅僧坐禅一般,当下的心灵会变得纯洁、美好。
为了磨炼心灵,我们没有必要特地去坐禅,没有必要居深山。只要将全副精力投入眼前的工作,在当下这个瞬间极度认真、极度专注,就是任何方法都无法替代的精神修行。
埋头工作获得的收获不止于此。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心灵就能得到净化。
而当心灵处于纯粹状态时,人就能触及所谓的“宇宙真理”,也就是触及事物的本质。
可以说,这是度过人生这一严酷旅程的“秘诀中的秘诀”。
10 Ten
选择更难走的路
大学毕业后就职不久,当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员工,在一件事情上我与公司发生争执,另外,我还受到工会的攻击。自己一时曾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当时,我想象自己带领一个团队攀登一座险峻的高山。既没有经验,又没有攀岩技术,但我仍想试一试,垂直攀登,爬上那耸立的高山。
在悬崖峭壁面前,有人畏缩,有人恐惧,有人掉队。因此,周围对我是一片指责之声。
前辈劝我:“应该妥协。”换句话说,就是规劝我从山脚下的缓坡开始,选择较为平坦的登山道路,带领团队登上山顶。
我知道自己是一个脆弱的人。如果听从前辈建议的方法,选择好走的路,慢慢地爬,在到达山顶之前,恐怕我已经放弃了。
另外,如果我选择安逸之道,对信任我的队友而言,他们会很轻松。但走这样的路,不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幸福。
如果坚信自己正确,那么,周围的非难指责也好,途中的艰难险阻也好,都不在话下。
我下定决心,朝着顶峰,直线攀登。为了与大家一起攀上高峰,我对别人对自己一样的严厉苛刻。我认为这绝对没错。